保保駕到solo · 一年前1209 人看過
大家好,我是錢多多,搞錢小能手~
最近,關于銀行的新聞是一波接一波,搞得人心惶惶。
其中,最大的事莫過于:
未設立理財子公司,不得新增理財業(yè)務,中小行或逐步退出理財大軍。
剛看到這消息,多多驚了。
難道以后銀行不能賣理財產品了?以后我們還能投資啥?
別急,多多這就來把這事捋一捋。
這次對銀行的整改,實際上是把銀行理財的業(yè)務給剝離出來,讓銀行專心干存取借貸的事,理財的事交給專門的理財公司。
(來源:財聯社)
實際上就是深化分工,讓專業(yè)的人干專業(yè)的事。
對大銀行來說,本身實力不俗,可以設立理財子公司,照樣可以搞理財。
但對中小銀行來說,缺乏獨立設立理財公司的能力,就得退出理財業(yè)務。
不過,退出只代表不能經營自己的理財業(yè)務,還是可以代銷其他理財公司的產品。
這對我們來說,其實是好事,避免某些銀行業(yè)務不專精,影響我們的錢。
那監(jiān)管為啥要這么做呢?
據多多觀察,這是為了控制風險。
在這之前,監(jiān)管方面還有個消息,9月1日以后,理財產品新增的直接和間接投資,都應優(yōu)先使用市值法進行公允價值計量。
(來源:財聯社)
這個對我們的影響其實挺大的,2018年央行發(fā)布《關于規(guī)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(yè)務的指導意見》,是打破剛兌,允許銀行理財產品虧損。
而這個,會允許銀行理財的收益波動變大,也就是虧損的概率變大。
我來解釋下為啥?
以前銀行理財產品是采用攤余成本法來計算產品價值,就是買入的成本+利息。
這種計算方法,沒法反應市場的真實價值。
也許產品價值下跌,但攤余成本法計算的凈值卻還在穩(wěn)穩(wěn)的增長。
這樣,投資者買入的價格,會比實際價值高,一旦最后產品違約,就會造成凈值懸空,出現更大虧損。
而這一過程,投資者被蒙在鼓里。
(來源:fabiaoqing)
這樣的概率有多大呢?
多多看了下,今年上半年發(fā)行的理財產品中,總共1173只產品發(fā)生過跌破凈值現象,約占全部新發(fā)產品總數的4.59%。
但如果換成使用市價法進行公允價值計量,銀行理財的價格就能實時反映價值。
類似股票收益,每天實時呈現一樣。
這樣,即使產品出現虧損,投資者可以自己選擇退出,不至于最后踩雷。
其實,不管是剝離銀行的理財業(yè)務,還是用市價法代替攤余成本法,監(jiān)管的方向都指向一個目標:打破剛兌,控制風險。
這個在2018年就實施的資管新規(guī),目的就是釋放銀行潛在的風險,讓大家都知道,就算是銀行理財,也有虧損的風險。
但俗話說: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。
銀行利用“攤余成本法”計量凈值,給人營造了銀行理財依然保本的假象。
這有礙新規(guī)的執(zhí)行,也不利于投資者教育,肯定要不得。
所以才有,接二連三的政策出臺。
總之,要知道銀行理財產品是會虧損的,不能瞎買了!
綜上分析,咱們可以明確一個事實:
以后想要找到既安全,又能鎖定長期收益的理財產品,可能會越來越困難。
特別是現在還處在全球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。
那以后把錢放到哪兒比較好呢?
還是說一下,盡管銀行理財不再保本,但它的安全性依然很高,仍可以作為一個選擇。
但,買的時候,得留心挑一下,起碼要懂得風險等級的區(qū)分。
銀行理財根據風險性分為R1-R5五個等級,風險逐級遞增。
R1基本上是保本產品,而R5的產品本金損失風險很大。
不過,相對于銀行理財,多多還是比較喜歡傳統年金險。
至少有2個亮點比較打動我:
① 安全穩(wěn)定
受監(jiān)管要求,保單涉及投資的產品,投資方向都被限定,不得投資風險太大的產品。
而且每份保險都對應一份合同,對于能領多少錢,啥時候領錢都寫得明明白白。
跟市場風險基本沒啥關系,就算股市跌成狗,到了時間,照樣領錢。
② 現金價值復利增長
我們通常所說的銀行存款利率,國債利率都是單利。
而年金險的現金價值是復利增長,我們以3.5%利率(通常被稱作內部收益率)做個對比。
(低于3.5%的可以不用考慮)
時間越長,復利的優(yōu)勢越明顯。
而且在購買那一刻,就可以鎖定能領的錢。
當然,決定購買年金險也要注意一個問題,它屬于一種長期的資產管理工具。
持有時間太短(2-8年,不同產品不一樣),不僅沒有收益,可能還會損失。
因此購買之前,務必做好資金的安排,注意別出現臨時用錢要退保的情況就行。